林晨尤记得在德国演奏古琴曲《幽兰》的一次经历,琴声幽幽,台下一名德国听众泪流满面。那时她深刻地感觉到,“好的艺术就能打动人心,能让人产生共情”。
作为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,林晨从事古琴研究与传播已有30年之久,直至今年又有了新的尝试。她首次体验以游戏为载体,与游戏角色以琴声相和,借此将中国古琴之韵传播给更广阔的大众,以一曲《流水》表达数千载未断绝的知音之意。
这一幕出现在“2021共创之夜“的《知音流水》的节目当中,水墨丹青山水画卷徐徐展开,音与画相得益彰,无不在彰显中国古典之美。
水墨画卷由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波执笔指导,与王者荣耀项目组共同创作完成。“水墨毫无疑问是中国的语言,如何让年轻人更多的接触中国古典,游戏是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。”刘波说。
近些年,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不断增强,中国传统文得到传承与发展,并催生出全新的业态与现象级数字产品。这些独特的文化新载体,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。中国文化也正在以新的形式,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。
讲好中国故事
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是刘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有过许多赴海外高等学府讲学和展览经历的他,一直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使命之一,“我画国画,了解中国文化,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播”。
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,他坦言,与小时候爱看连环画的经历密不可分,精良的绘画传递出丰富的文学、历史知识,让他求知若渴。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《大闹天宫》等极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,也是他珍贵的童年记忆。长大后,他才知道,那时有许多优秀的画家在用最好的办法、最大的功夫去改编、创作连环画。
看到《功夫熊猫》《花木兰》等含中国元素的外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大热,他更萌生出一股紧迫感,“我们不缺乏故事,但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还有待提高?我们的故事能不能讲得更有趣、更有深度、更有品位?”
曾有一位以色列教授告诉他,一名中国艺术家讲草书,将其解释为“就像一堆草”,刘波听后很愤慨。“如果为了让外国人听起来很轻松,实则传播的是错误、低俗的观念,那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伤害。”
他意识到,学会用对方的语言讲故事,只是传播的基本功,但这并不代表别人就爱听、听得懂。“讲中国画、中国书法,不能只拘泥于笔墨、形式,更应注重解释其文化内涵,这样才能让观众听懂并理解得更深入。”
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澳大利亚老人问他,为什么八大山人画的孔雀翎羽只有两根,所站立的大石也是上大下尖。他解释道,因为八大山人曾是明朝的皇族贵胄,国家灭亡后身世巨变,就将自己的内心感慨通过笔墨表达出来。对方听了恍然大悟。
许多外国人喜欢问他:“你这张画画了多长时间?”他会耐心地告诉对方,中国画通常很快就能画完,但这并非出于草率。中国画的特点并不是一层层涂抹颜料,不需要将所有颜色都在画布上涂满,而会留下许多空白。那是留给创作者和观看者的互动空间,让观者能想象。
在他看来,中国文化绵延千年,正是在不断地融合外来文化基础上,不断创新,走出自己的一条轨迹。作为传播者,首先要自己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是什么,再以对象国家的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,不畏讨论、交流和碰撞,“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路径”。
对于如何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,林晨有相似的感受。在为外国听众演奏时,她有自己的坚持。她会注意节奏的韵律,音与音之间留有许多空间,不把“虚”的部分全部填满。她向他们解释,注重虚实之间的转换,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,能听懂的人都会觉得很有特色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古琴并不是一门大众的艺术,甚至一度面临消亡的困境。包括她父亲在内的许多老一辈琴家,自发肩负起传承古琴的使命感。从小看到父亲所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成立“古琴音乐抢救小组”,积极进行古琴艺术挖掘、抢救、保护与传承工作,林晨也耳濡目染。
2003年,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古琴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。
但无论是落寞还是热闹,林晨始终信奉“自渡渡人”的原则。她和同事们去世界各地传播古琴时,相比于故事,她更注重用音乐交流。“遇到了传播的机会我们就会尽力,让他们与古琴产生联系,再慢慢一层层传播出去”。
在她看来,古琴的魅力不用言说,只要喜欢上,便都有痴迷的感觉。“它的存在本身就能感染很多人。”
继承与创新
选择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,这个问题曾摆在年轻的刘波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