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当前位置:重庆在线重庆新闻地方新闻

小卫星有大作用 中国商业卫星登上《自然·天文》封面

 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(郭超凯 陈红微)记者15日从天仪研究院获悉,清华大学天文系冯骅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近日在《自然·天文》(《Nature Astronomy》)杂志发表封面文章,报道了清华大学作为科学总体,天仪研究院作为卫星工程总体的空间天文项目“极光计划”的最新成果,此举标志着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。

  作为一门观测驱动的科学,天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的观测方法和手段。以往的天文卫星对卫星平台要求很高,一般都是上吨级的大卫星,研发成本高、周期长,很多科学家望而却步,只能停留在理论验证阶段。


“极光计划”立方星和探测器结构示意图 天仪研究院供图 摄

  “极光计划”则是利用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公斤级微小卫星平台在卫星轨道上直接验证X射线偏振探测技术,为未来的空间天文探测开辟了一条快速低成本的路径。

  2018年10月29日,“极光计划”探测器搭载天仪“铜川一号”卫星发射升空。截至目前,“铜川一号”卫星已在轨持续工作510多天,天仪卫星平台与极光计划探测器均状态稳定。2019年7月23日,蟹状星云脉冲星发生了一次自转突变,其偏振信号的变化被“极光计划”探测器捕捉。2020年5月11日,《自然·天文》杂志封面刊登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。

  记者了解到,《自然·天文》杂志往期封面上曾出现过3个航天器,分别是“卡西尼号”探测器、“旅行者二号”探测器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,均由国外研制。“这是中国研发的微小卫星第一次登上国际顶级科研期刊。”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表示,“极光计划”的意义一方面在于空间科学的巨大发现,另一方面来自于航天工程的巨大进步。近年来微小卫星在中国兴起,为新探测技术和方法的飞行验证提供了更多低成本的可能性。

  目前,天仪研究院正在密集开展中国首颗200公斤级、一米分辨率的SAR卫星平台研制,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择机发射,为客户提供更高能力、更优指标和更具性价比的太空服务。(完)

(window.slotbydup = window.slotbydup || []).push({ id: "u5981866", container: "_kaqw1o7bid", async: true });[img]//cpro.baidustatic.com/cpro/ui/c.js" async="async" defer="defer" >



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上一篇:率先复苏突破口 美好生活新方式 乡村旅游挑大梁
下一篇:消费新“解”之防不“剩房” 酒店业复苏中酝酿转型机遇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cqonline.5i5h.com 重庆在线 . All Rights Reserved .
邮箱:1837655332@qq.com